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培养理性消费习惯,11月5日14:00-15:00,辅导员史张炜老师在多功能报告厅,以“和‘乱’花钱说拜拜!大学生理性消费日常”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辅导员说完满活动,通过趣味互动、案例剖析、策略分享等形式,带领学生直面消费痛点,解锁理性消费“避坑”指南。

直击消费痛点:“为什么生活费总是不够?”
年级会伊始,一组充满共鸣的消费场景漫画便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心情不好就吃点甜的”“都好喜欢,买了算了”“买吧又不费”……这些被大家戏称为“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画面,恰恰折射出“月光族”背后的冲动消费、盲目跟风问题。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认识消费“乱象”,史张炜老师梳理了大学生常见的四类消费“雷区”。
“你的生活费都花哪去了?”这一灵魂追问,让同学们开始审视自身消费行为,不少人坦言:“原来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零散消费,加起来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趣味互动赋能:“账单盲盒”与“钱包保卫战”
为了让理性消费理念从“认知”走向“实践”,这次辅导员说完满活动设计了两大沉浸式互动环节。
“账单盲盒”挑战赛中,同学们写下自己上周最“冲动”的一笔消费(如30元买的没用发卡),投入盲盒。随后由老师随机抽取,邀请学生脑洞大开:“这笔钱如果省下来可以干什么更有意义的事?”从“省下来的钱可以买一本专业书”到“攒起来能为父母准备一份小礼物”,一个个创意回答背后,是同学对“消费价值”的重新思考。最终通过投票选出“最值得‘拔草’”的消费,让“理性消费”的种子在趣味讨论中生根。


“钱包保卫战”模拟消费竞赛则将场景感拉满:20位同学为一组,手持2000元模拟币,对6件拍卖品展开竞价。从实用的学习用品到诱人的潮流单品,学生们在“出价—权衡—决策”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到“预算规划”与“需求判断”的重要性。“原来面对诱惑时,‘克制’也是一种消费智慧。”参与竞赛的同学赛后分享到。


干货攻略分享:“理性消费避坑指南”
在同学们对消费问题有了直观认知后,史张炜老师送上了精心整理的“理性消费避坑指南”,从意识、方法、工具三个维度助力他们打造“消费防火墙”。
“必要性三问”筑牢消费意识:买前务必问自己“我需要吗?有替代品吗?能用到半年以上吗?”,通过“灵魂三问”过滤冲动消费;
“50/30/20”预算法明确消费结构:将生活费按“50%生活必需+30%兴趣投入+20%储蓄备用”的比例分配,让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避坑清单+工具辅助”优化消费行为:拒绝校园贷、警惕“低价套路”,同时善用记账APP、比价平台,让消费更透明、更可控。
此外,史张炜老师还开展了“大学生羊毛攻略局”,邀请学生分享日常“薅羊毛”的小妙招——从美团团购、电商平台满减,到二手平台淘好物,这些接地气的省钱技巧让同学们直呼“实用”。

守好钱包,让消费为成长赋能
“生活费不是‘一次性’挥霍的数字,每笔支出多合计,拒绝冲动下单、盲目跟风,把钱花在刚需和成长上,才能让每月余额都从容不慌。”史张炜老师在总结中强调。
这场活动,打破了“理性消费”的说教式灌输,以“场景化+互动化+实用化”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在实践中领悟。从“账单盲盒”的自我审视,到“钱包保卫战”的决策锻炼,再到“避坑指南”的工具赋能,同学们不仅收获了消费智慧,更树立了“让消费服务于成长”的价值观。
“拒冲动、守钱包,让理性消费成为日常!”这不仅是本次活动的口号,更将成为同学们的消费行动指南,助力他们在大学时光里,既学会管理“钱包”,更学会规划“人生”。
撰稿:王梦侨
供稿: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
摄影:王梦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