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如何不被成见困住脚步?”10月24日17:00,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2022级辅导员吕慧老师,在博学楼203教室开展了以“翻过成见的大山,找到自己的节奏点”为主题的辅导员说完满活动。活动聚焦毕业年级学生实习就业困惑,通过拆解就业成见、强调求职安全、引导学生建立理性认知路径,吕慧老师结合真实案例剖析了“先就业再择业”“专业必须对口”等常见观念的局限性。带领同学们跳出外界定义的“标准框架”,在共鸣与思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就业节奏。


破题:以“浪浪山之问”切入,直击就业成见痛点
活动开场,吕慧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回忆了入学之初,大家曾写下的职业理想清单,对比当下就业选择的迷茫与动摇,引发对“最初梦想”与现实落差的深刻反思。她指出,许多同学正被“别人认为该做什么”所裹挟,陷入被动焦虑。真正的突破,在于认清自我价值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张力,并学会在动态调整中保持主体性。
随后引入热门动画《中国奇谭》:“大家还记得想离开浪浪山的小猪妖吗?它被大王的规矩自己太渺小的想法困住,就像现在的我们,也被各种就业成见裹住了脚步。”一句话瞬间引发共鸣,并顺势引出“考公=进‘天庭’,最安稳”“考研=修炼‘高阶法术’,才能脱离底层”“不按这条路走,就是‘失败的小妖怪’”等三类典型就业成见,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陷入的认知误区。


互动:模拟“浪浪山职业抉择”,绘制个人节奏图谱
“要翻山,得先看清山的模样。”吕慧老师结合“小妖怪学做陷阱却被孙悟空一棒打翻”的剧情,类比现实中“盲目跟风考公考研,却忽略自身兴趣能力”的案例:“就像小妖怪没搞懂‘做陷阱’的真正目的,有些同学埋头备考,却从没想过‘这份选择是否适合自己’。”并在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以“小妖怪的成长路线”为模板,绘制个人“职业节奏图谱”:在“当前能力”栏写下自己的“‘妖怪技能’(专业能力、软技能)”,在“短期目标”栏明确“1年内要掌握的‘新法术’(考证、实习方向)”,在“长期方向”栏标注“3年后想成为的‘角色’(行业岗位)”,并特别留出“‘非浪浪山选项’”一栏,鼓励学生写下“不考公不考研的备选路径”。不少学生完成后坦言:“原来‘离开浪浪山’不是只有一条路,我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选择最适合的‘修行方式’。”

复盘:找到“金箍棒”,解锁就业敲门砖新认知
“小妖怪想要‘金箍棒’护身,我们找工作也需要‘敲门砖’——但‘金箍棒’不是只有‘考公考研’这一种!”在“寻金箍棒”互动环节,辅导员将“就业敲门砖”具象化为“专业技能”“实践经历”“证书资质”“软技能”四大类,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小妖怪要找‘非浪浪山’的工作,它的‘金箍棒’可以是什么?”
讨论中,学生们打开思路:“小妖怪会做陷阱,能转化为‘活动策划’或‘空间设计’技能”“它擅长团队协作,这是职场必备的软技能”。又结合企业招聘需求,展示不同岗位的“核心金箍棒”:技术岗看重“编程证书+项目经验”,公益岗关注“沟通能力+志愿经历”……让学生清晰意识到:“‘敲门砖’不是统一的‘考公考研’,而是适配目标岗位的‘专属技能包’。”不少学生感慨:“原来不用死磕考公考研,把自己擅长的事练精,也是厉害的‘金箍棒’!”

翻转:“转命运转盘”体验,打破职业选择局限
“如果小妖怪没离开浪浪山,却意外得到了‘山外工作’的机会,它该怎么应对?”在“命运转盘”环节,现场摆放印有“新媒体运营”“基层组织工作”“托尼老师”等12种非传统路径职业的转盘,学生需先分享“自己理想的‘浪浪山外工作’”,再转动转盘,针对转到的“意外职业”思考:“如果要做这份工作,我现在能准备哪些‘金箍棒’?”例如转到“托尼老师”,有学生笑称“剪发也是技术活”,随即认真列出需掌握的客户沟通、形象设计等“新技能”;转到“基层组织工作”的同学则反思,“看似平凡的岗位,同样需要政策理解力与服务热忱”。通过意外职业的碰撞,学生们意识到:没有绝对‘冷门’的职业,只有未被发掘的准备。命运转盘不是游戏,而是提醒——主动积累可迁移能力,才能在不确定中握紧自己的“金箍棒”。

展望:搭建“多元修行平台”,助力学子走出“专属浪浪山”
活动尾声,吕慧老师总结道:“小妖怪的迷茫,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真正的‘翻越成见’,不是非要离开‘浪浪山’,而是不再被‘只有一条路能走’的想法困住。”并拿出了“我的翻山装备清单”,引导大家从两方面制定计划:“精神装备可以是长期时间观;也可以是微挑战计划——每天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实用工具可以是目标分解表;也可以是伙伴监督卡。”希望大家多多参加校招会、双选会、企业宣讲、就业指导讲座等多元平台,让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修行节奏”。正如西行之路不止一条,成功的定义也从不唯一。关键不在于选择哪条路,而在于清醒地知道自己为何出发,并持续锻造能应对变化的“内功”,不再盲目追逐主流路径,而是基于兴趣与能力主动规划,每个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西游路”上,写下独一无二的修行篇章。

彩蛋:临别“吐槽”,笑与泪中回望成长路
小妖怪在浪浪山有委屈也有期待,同学们在备考、选方向的路上,肯定也有想吐槽的纠结、想分享的温暖。今天就大声说出来吧! 大家纷纷在便签纸上写下“考公太难,坚持住别倒下”“想创业却被说不务正业”等真实困境,也有人写“室友每天鼓励我打卡,暖到了”“实习被领导夸有悟性,信心回来了”。一张张便签贴成“浪浪山心声墙”,笑声与沉默交替。


这些字条不是抱怨的终点,而是觉醒的起点,当困惑被看见,孤独便有了回响。真正的成长,或许就是一边说着“太难了”,一边继续往前走。就像孙悟空戴上金箍前也要经历迷惘,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在积蓄翻山的力量。而所谓的“浪浪山”,从来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束缚,而是内心对可能性的自我设限。那些曾被视作阻碍的挫折,如今成了修行路上的印记。正如金箍棒需经千锤百炼,人也在一次次试错中校准方向。浪浪山永远都在,但翻越它的勇气,比到达山顶更重要。希望同学们带着今天的翻山指南,勇敢地去试、去闯,找到属于自己的就业节奏,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撰稿:吕慧
供稿: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
摄影: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