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镁光灯下的圣洁光环,打破教科书式的刻板印象,一场直击心灵的成长对话正在热烈展开。10月15日16:00,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2023级辅导员史张炜于上河书院207 Q+·赋能空间,以“榜样不是‘神仙’,是会发光的‘显眼包’”为主题,用接地气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和深邃的思考,为学子勾勒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精神图谱。这场别开生面的说完满活动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平凡人身上的不凡光芒,也叩击着每个年轻心灵对“何为榜样”的深层追问。


当大屏幕投射出“显眼包”这一网络热词时,报告厅里泛起轻笑涟漪。史老师目光扫过台下求知若渴的年轻面庞:“今天我们要重新定义这个词——“真正的‘显眼包’从不靠奇装异服博眼球,他们的闪光点藏在晨读时的琅琅书声里,躲在图书馆闭馆后的台灯下,融在志愿服务时被汗水浸透的后背衣裳间。那些敢于展示自我、专注深耕领域的奋斗者,就是校园里最耀眼的‘显眼包’”。
这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辅导员,摒弃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从大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象的成长密码。


现场变身大型“拆盲盒”现场。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不同领域的校园榜样影像:有人展示着布满笔记的专业书籍,扉页写着“笨鸟先飞”;有人在支教照片墙前讲述山村孩子的笑脸如何治愈自己的焦虑;还有人晒出竞赛失败三次仍坚持修改方案的项目计划书。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真实片段,打破了人们对“榜样必须完美”的刻板印象。


从心理学角度看,“显眼包”的受欢迎程度与著名的“出丑效应”不谋而合。该效应指出,能力出众的人如果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反而会增加其吸引力,让人觉得更亲切、更“接地气”。一个在专业领域成就斐然的学霸,如果在生活中偶尔展现出“迷糊”的一面,或是在社团活动中大胆尝试却“翻车”,这种反差萌不仅不会损害其榜样形象,反而会打破距离感,让同学们感到“原来他也和我们一样”。
史老师结合自身举例并强调:“在选树榜样时,不必刻意回避其“不完美”之处。相反,适度展现榜样人物在奋斗过程中的挫折、迷茫甚至是一些有趣的“糗事”,能让其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从而激发普通学生“我也可以”的信心”。


将“榜样”从神坛请下,让他们成为学生身边可感、可知、可学的“发光显眼包”,这不仅是对榜样教育模式的创新,更是对“以学生为本”育人理念的深刻践行。它鼓励学生拥抱真实,欣赏不完美,勇敢地活出自己的光彩当“显眼包”。在这星光璀璨的校园里,每一个用力生长的身影,都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答卷。
撰稿:吕俊杰
供稿: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
摄影:宋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