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承,男,2002年9月生,晋中信息学院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审计学(专升本)2401班、箕城书院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双创先锋班”优秀学员,院级优秀学生代表,创客空间孵化优秀项目团队负责人,创新创业典型人物。曾获“杰出团队”奖(负责人)、“双创先锋”杰出奖学金、创业奖学金,主持项目获“山西省202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立项,入选校企合作重点共创项目;并被共青团晋中市委、晋中市青年创业者协会评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青春本就是用来折腾的,成长总在敢闯里开花。”
初识双创:在探索中寻得机遇
初入“双创”领域时,我对其并没有明确认知。专升本入学后,偶然得知双创先锋班正在招生,想到自己在大专阶段曾有过兼职及创业的经历,便决定报名尝试。彼时内心既充满期待,也隐隐担忧:既怕经验不足,又怕难以跟上同伴的节奏。幸运的是,我顺利通过了面试,成为第四期双创先锋班的一员。这段经历至今仍被我视作求学阶段的一份珍贵际遇。
回顾早期经历,我之所以愿意投入“双创”,与大专时期的一段创业尝试密切相关。那时我和舍友合伙开设了一家便利店,恰逢疫情来临,校内超市货源紧缺,我们凭借坚韧和努力维持了经营。尽管过程辛苦,但当看到货架被填满、同学们买到所需物品时,我切身感受到实践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这段经历成为我之后勇敢投身“双创”的底气。


破局与试错:在挫折中重塑方向
进入双创先锋班后,我们团队最初尝试校园团购,并依托校园营销节、端午奇妙夜等活动展开实践。然而,由于选品与定价策略不够精准,整体销量远未达到预期。直到一次线下摆摊活动中,凭借现场氛围与即时需求,三个小时实现了近2000元的销售额,让团队看到了希望。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由于相关政策和商户投诉,摆摊活动被叫停。团队很快从短暂的高光跌入停滞与迷茫。
在这一阶段,部分成员尝试探索其他方向,有人涉足平面设计,有人尝试自媒体运营,但收效均不理想。正当我们陷入困境时,导师们给予了关键性的引导。贺强老师建议我们报名参加“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起初,我们抱着“锻炼一下”的心态报了名,但随着筹备的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转机。
参赛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身份不被认可”。作为学生团队,我们缺乏官方背景,初期在与景区和社会机构沟通时,对方往往存疑甚至拒绝合作。所幸在创新创业学院及校外资源的支持下,我们不断完善方案,开展多轮市场调研,用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商业逻辑去证明项目的可行性。最终,该项目不仅促成合作,还获得了省级立项。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试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否从挫折中积累经验、重塑方向。



知识赋能:从课堂走向实践
在“双创”的学习与实践中,我切身体会到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力量。杨益敏老师的市场营销课程让我重新审视了运营逻辑。他指出:“营销并非单纯降价促销,而是要清晰界定目标群体,精准选择传播方式。”此前摆摊时我们往往“盲目销售”,听课后我才意识到,同样是一瓶水,在操场与宿舍楼下的定价逻辑完全不同,推广方式也应因地制宜。
在后续的项目实践中,这些理念得到了充分运用。我们会根据景区特征进行市场定位:若面向年轻人,则推出趣味性强的短视频内容;若面向家庭群体,则设计详尽的亲子攻略。这些方法极大提升了项目成效。同时,我的专业背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资金管理与收益规划环节,我能够快速梳理财务逻辑,合理分配资源。第一次为团队制作财务表格时,清晰的呈现效果令队友颇感意外。
此外,导师们的支持更是我成长路上的重要助力。我记得贺强老师曾在深夜逐字逐句修改我们的方案;宋建忠老师不辞辛苦专程前往景区为我们对接资源;付嘉伟老师则常常鼓励我们“放手去做,出了问题有我担着”。他们不仅是严谨的指导者,更是值得信赖的伙伴,在关键节点给予我们方向与力量。


展望未来:把双创经验转化为职场竞争力
回顾这段“双创”历程,我从一个面对镜头难以开口的学生,成长为能够自信表达、与合作方高效沟通的团队带头人;从团队内部分歧频发,到如今能够默契协作。这一切变化,都是“双创”给予我的成长礼物。
有人认为创业之路荆棘遍布,但在我看来,“双创”更像一个宽容的试错平台,让年轻人能够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找到方向。如今,我已获得互联网大厂的录用机会。未来,我将带着在“双创”中培养的执行力、沟通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投身更广阔的职场舞台,继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力争在专业领域和职业发展中实现更大突破。


若你也心怀憧憬,不妨勇敢迈出第一步——因为青春,正是最适合折腾的时光。
撰稿:杨舒旻
供稿: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
摄影:郭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