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华,男,2006年1月出生,山西省忻州人,淬炼·国际商学院会计2303班(青藤书院)学生,现任淬炼·国际商学院团总支竞技体育部部长。荣获第十九届“汉服杯”香港国际武术节形意拳铜牌、其他双器械铜牌以及“信院杯”第七届形意拳交流大会男子青年组形意双器械第一名、男子青年组形意五行拳第一名。
很多时候,我都在问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我的大一生活充满了武术,又是什么使它或将延续到我的整个大学生涯。


流水不争先 争的是滔滔不绝
“无一片叶,未经春生夏长即绿阴如盖。”最初,我因曾涉猎跆拳道而选择形意器械体育课,后又经老师推荐加入了校武术队。为了精进拳术和器械,我参与了暑假集训。集训的日子里,我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在宋玉龙教练的指导下,我迈出了更换器械的步伐,将形意刀换成了更具挑战性且更适合我的形意麟角刀。适应新事物的过程无疑是艰辛且充满挑战的。在那段日子里,重复练习一个动作成为了我的日常,也在宋玉龙教练、李博教练以及王文清主任的耐心指导下,我不断纠正动作中的偏差,与学长学姐们并肩作战,共同进步。
之后,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驾驭这把独特的麟角刀,正是这些点滴的积累,让我在比赛时,面对挑战,无所畏惧。



听我心轰鸣 奏响热爱的声音
今年九月,我跟随校武术队前往香港参加了第十九届“汉服杯”香港国际武术节。站在比赛场地的那一刻,我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与镇定。心中默念,这只是日常练习的一次延伸,是对集训期间努力的肯定与检验。经过不断的心理暗示,在比赛时,我完全沉浸其中,享受着每一次挥拳、每一次跳跃。那些集训日子里的无数次重复练习成为了我最坚实的后盾,让我在赛场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最终,我获得了武术生涯真正意义上的荣誉。当我站上领奖台,颈间挂着沉甸甸的两枚奖牌,手中紧握着那座象征荣誉的奖杯时,我的内心比任何人都更加释然与满足。曾经的抱怨与汗水,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无尽的喜悦与自豪。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备赛期间。那时,我正在练习一个需要极高的速度和精确度的动作,但总是感觉差那么一点点。又因为知道这个动作对于比赛的重要性,所以我从没想要放弃掉这个动作,一次次地重复着。终于,在几乎耗尽全身力气的尝试后,我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动作终于流畅而精准地完成了。我想,或许命运的齿轮从我学习跆拳道起就开始转动,但能够走到今天,走到这个荣耀的时刻,还能支撑我走下去的正是那份打心底里对武术的热爱以及完满教育理念对我的熏陶。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自身在武术方面的不足,而这些不足也将在未来化成我追求武术更高境界的无限动力。



炙热的青春从不后退 我们一往无前
上学期运动会圆满落幕之后,我有幸在宋玉龙教练的推荐下,加入了备受瞩目的《风起形意》剧组。然而,排练的初期便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需要在武术动作的专业性与音乐剧动作的艺术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这意味着,我必须重新塑造自己的肌肉记忆,让每一个动作都既能展现武术的刚劲有力,又能符合音乐剧对流畅与美感的高要求。那段日子里,排练室成了我的第二个家,汗水几乎成了我日常的伴侣。我不断地练习、调整、再练习,力求将每一个武术动作都打磨得既精准又富有艺术感。同时,我也努力学习音乐剧的表演技巧,尝试将情感融入动作之中,让每一个动作都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正式演出前一天,乌马河剧院内依旧灯火通明,我与剧组成员们一同在灯光的照耀下,反复磨合每一个细节,直至凌晨三点,只为追求那最完美的舞台呈现。直到山西大剧院正式演出完成后,我听到台下热烈的掌声。那一刻,让我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种下传承的种子 在热爱里无限激发
在《风起形意》演出时,我不仅肩负着晋中信息学院的荣誉,更希望能够通过音乐剧的形式对形意拳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当踏上巡演的征程时,我带着对武术的热爱与传承的使命,站上了太原理工大学的舞台,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竭尽所能将形意拳的精髓展现。
演出结束后,太理的专家们对我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肯定,让我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份自豪,不仅源于自身的努力与付出,更源于能够为形意拳的传承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项国粹。希望在未来,武术能够以更多不同的方式惊艳众人。


命运的齿轮在悄然转动,赵振华与武术的缘分也在某一刻缓缓开启。彼岸的蝴蝶轻轻振动翅膀,传递着深远的讯息:宿命的邂逅加之后天的努力,必然会使心中的希望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成就非凡的梦想。
展望未来,赵振华将继续怀揣着对武术的无限热爱,坚定地走在这条充满挑战与荣耀的道路上。我们相信,未来的他不仅会在个人的武术生涯中追求卓越,更会将这份热爱与执着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撰稿:王利涛
摄影:赵振华
供稿:淬炼·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