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4日,冲突营销学院第二期精英班项目预审会于上河书院207顺利举行。三个项目小组围绕山西老高家黄酒的冲突解决方案展开汇报,中国市场学学会理事、中国流通经济学会理事、重庆大学教授、博导廖成林教授与叶茂中冲突商学院丁士安院长共同指导,现场碰撞出激烈的思维火花。

各小组方案亮点频现,多元视角解析营销难题
第一组以“健康微醺”为核心,针对商务宴请与高端礼品场景,提出“文化传承+科学养生”的双重定位。该组设计了“雁门州・年份陈酿”高端系列与联名礼盒,通过定制化坛装黄酒、青铜纹酒具礼盒强化仪式感,并计划通过“健康酒局”主题餐厅合作、职场社交场景渗透等方式,打破黄酒在商务场景中的认知壁垒。

第二组则主打“社交+健康”的冲突化解,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年轻群体对低度微醺酒的偏好,推出气泡黄酒、果味黄酒等创新产品,并设计易拉罐包装与国潮插画,适配便利店与夏日消费场景。该组提出的“对比色”营销策略尤为亮眼——通过与白酒、啤酒的口感、健康属性对比,提炼“微醺快、不胀肚、醒酒易”等差异化卖点,并计划通过抖音挑战赛、高校调酒创意比赛等互动活动,吸引年轻消费者关注。

第三组聚焦“药食同源”概念,提出“1+1>2”产品创新策略,将黄芪、红枣、连翘等中药材与黍米酿造工艺结合,推出功能化养生黄酒系列。在品牌形象重塑方面,该组设计了“三晋老字号”视觉体系,以雁门关、杨家将等地域IP强化文化赋能,并通过透明化生产流程展示、健康成分检测报告公示等方式,破解消费者对传统工艺的信任壁垒。

专家点评直指核心,精准把脉方案优化方向
廖成林教授与丁士安院长对各组方案进行了深度点评,既肯定创新亮点,也针对冲突界定、市场聚焦等核心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丁士安院长强调“冲突本质要精准”,指出多组方案中“社交饮酒与健康担忧”的冲突界定存在局限性。他以江小白为例,提出“成也黄酒,败也黄酒”的品类困境,建议学员跳出“黄酒”标签束缚,或者走“更像黄酒”的文化深耕路线,强化代县地域特色与非遗工艺;或者走“不像黄酒”的创新赛道,以黍米纯酿为核心卖点,开发低度潮饮品类,避免陷入“黄酒=中老年”的刻板认知。

廖成林教授则从消费场景切入,建议各组深入分析白酒、啤酒主导场景的底层逻辑,找到黄酒的差异化机会。“商务宴请的本质是面子,年轻人聚会的核心是情绪价值,黄酒需要在这些场景中找到不可替代的理由”,他指出,部分方案存在“贪多求全”问题,建议聚焦核心冲突,如针对年轻群体的“情绪微醺”或中老年群体的“养生需求”,形成“一拳打透”的单点突破。

针对包装设计与传播策略,两位专家建议强化“超级符号”运用。例如,将“高”字与雁门关形态结合形成视觉记忆点,或借鉴江小白的语录体文案,通过场景化标语(如“寒夜养身更滋补”)增强消费者情感联结。同时,应注重线上线下联动,利用直播电商、文旅融合等新兴渠道,打破地域限制,扩大品牌声量。
思维碰撞激发创新,项目优化指明清晰路径
会议尾声,各组学员与专家展开热烈讨论,就“是否保留黄酒标签”“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等关键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学员们表示,专家点评为方案优化提供了清晰的“冲突解决路径”,后续将聚焦核心冲突,简化产品线,强化差异化定位,并通过用户调研验证策略可行性。

此次预审会不仅是对精英班学员阶段性成果的检验,更是一次高含金量的实战教学。在消费升级与国潮复兴的双重背景下,老高家黄酒的营销破局之路虽挑战重重,但通过冲突理论的深度应用与精准的市场策略,其有望在黄酒行业“南强北弱”的格局中开辟北派黄酒的新赛道。冲突营销学院也将持续跟踪项目进展,助力学员将创意转化为可落地的商业实践,为传统酒企的年轻化转型提供范本。
撰稿:闫晓珊 摄影:闫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