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下午16:00,市场营销教研室全体教师在7教513教室举行了关于课程建设的交流座谈会。此次会议特别邀请了廖成林教授前来指导,围绕《市场营销学》和《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建设方向与改进措施展开了深入探讨。廖教授通过多角度分析和专业指导,帮助教研室教师们明确了课程建设的下一步规划,并提出了数智化转型和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会议伊始,廖成林教授首先对市场营销学科的课程建设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虽然课程建设已经立项,但要想顺利推进,还需在当前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改进和创新。他特别强调,课程建设不仅仅是一个“上线”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必须保持动态的视角,不断提升课程内容的质量和适应性。如果课程无法达到高标准,可能会面临无法顺利推广或提升的困境。
在讨论过程中,廖教授对当前课程建设材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他认为,现有材料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缺乏亮点和实质性的干货,内容较为空洞,语言也较为陈述化和公式化。廖教授特别指出,教学大纲需要重新审视,要求团队成员在制定课程内容时,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创新方案。廖教授建议团队要加强发散性思维,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精炼出具有标志性的核心理念。
对于课程的内容构建,廖教授强调了“同行对标”和“跨学科整合”的重要性。他认为,课程内容应当进行横向对比,站在行业和学术的前沿,对比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教学标准和内容,确保课程内容能够达到行业的平均水平,甚至超越常规标准,打造出“有依据的一流课程”。他指出,一流的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创新,更要通过有效的对比,确保课程能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具备深远影响力的标杆。

在谈到教学数智化转型时,廖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营销学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廖教授强调,传统的教学视角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营销行业的需求,课程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他建议,市场营销学科的教学应当注重“数智化”改造,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打造具有现代感和前瞻性的课程内容。此外,课程中应当融入数字化转型相关的案例和内容,增强教学的现实性和操作性。
廖教授进一步建议教师们在课程建设中可以考虑绘制“知识图谱”,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市场营销学科的核心知识框架。同时,也需要对教辅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新,确保教学资源与时俱进,避免仅停留在传统教材和教具的框架内。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营销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技术。

除了课程建设的内容,廖教授还提到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视野。他建议,教师们应当走出去,拓宽视野,了解行业动态与市场需求。例如,次日团队将前往乔家大院进行实地调研,廖教授提议,教师们可以借此机会撰写“横向计划书”的初稿,从电商环境、全媒体自媒体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为课程内容提供更具实践性的支持和思考。

最后,廖教授强调了成果积累的重要性。他提醒教师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提前准备,避免临时抱佛脚。课程的改进和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们不断积累素材和案例,逐步完善课程内容。他鼓励大家保持对教学创新的热情和动力,逐步打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的市场营销课程体系。
通过此次交流,市场营销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方法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也为接下来的课程优化和改进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教师们表示,将根据廖教授的建议,持续加强跨学科合作,注重数智化转型的融入,推动课程建设迈上新台阶。
撰稿:阮啓源
摄影:阮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