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雄,中共党员,淬炼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现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财政局。在校期间,担任学习委员,始终以热忱姿态投身学业与实践,在完满教育的浸润中锤炼本领、沉淀心性。如今,他带着母校赋予的力量,跨越3000多公里山河,从乌马河之畔的校园奔赴伊犁河谷的边境线,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扎根霍尔果斯市财政局,在“一带一路”的国门热土上,书写着属于青年党员的基层答卷。

青春的答案,藏在“向祖国去”的选择里
毕业季的选择如同站在多岔路口,考研深造的专注、考公竞争的激烈、企业职场的鲜活,曾让许多年轻人摇摆不定。反复权衡后,他毅然划向了西部计划这条“不一样的赛道”。对他而言,选择西部从不是“退而求其次”的妥协,而是青春更主动的价值锚定,是内心“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本能向往。

3000多公里的距离,不是阻碍,而是使命的坐标。当知道西部计划的服务岗位是霍尔果斯口岸时,他更加坚定了方向——这里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是国门敞开的窗口,财政工作一头连着口岸经济的脉动,一头系着边疆群众的民生冷暖。“比起追逐趋同的选择,能在有分量的岗位上做有意义的事,才是青春最该有的模样。”这个抉择的背后,是母校“四位一体双院制”育人体系种下的“责任种子”,是完满活动中一次次志愿服务沉淀的“奉献情怀”——青春的选择从来不是单选题,而是价值题,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是最好的赛道。
母校的馈赠,是藏在日常里的“能力密码”
回望在晋中信息学院的时光,那些散落于课堂与活动中的成长碎片,早已悄悄拼凑成他奔赴边疆的“底气图谱”。作为学习委员,他每天梳理课业重点、协调小组研讨,养成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严谨习惯;在“完满活动”的创建中,他和同学们一起策划活动、对接资源,从方案构思到落地执行,练出了高效协作与沟通的本领;通识课堂上的财政理论,与校园营销节等公益项目的预算规划实践相互印证,更让他对“资金效能”与“民生需求”有了初浅却深刻的认知。
彼时看似寻常的积累,如今都成了基层岗位上的“硬通货”。整理口岸民贸民品企业补贴台账时,多年养成的细致让他精准规避数次数据误差;向边境农牧民宣讲惠民政策时,活动中练出的表达能力让专业术语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家常话”。他渐渐读懂:母校的培养从不是单一技能的灌输,而是全方位的素养赋能,那些藏在日常里的锤炼,终会在需要时绽放光芒。

国门的书桌,写满“实干见真章”的故事
初到霍尔果斯市财政局,窗外的雪山、口岸的界碑、往来的商旅,让“边疆”二字从书本上的概念变得真切可触。但新鲜感很快被繁杂的工作填满:对接数十家企业的贷款资金贴息、核对农牧民补贴的发放明细、参与财政政策的基层调研,每一项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前辈们常说“财政工作无小事,一分一厘系民生”,这句话在实践中愈发清晰。有次协助开展企业绩效评价时,为统一企业的评分标准,他逐页研读近三年的扶持政策与考核细则,最终啃下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指南;在这里,他见过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界碑上的庄严,见过同事们为赶在节前发放补贴加班到深夜的忙碌,更见过政策落地后群众眼里的光亮。这些瞬间让她懂得:基层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把每件小事办实办好的坚持。边疆的动人,从来不止于山河风光,更在于实干者与这片土地的双向奔赴。
成长的回响,是母校基因的“边疆延续”
如今站在国门之下,他愈发清晰地感受到,母校的育人印记正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完满教育锻造的务实品格,让她面对棘手工作时能沉下心、钻进去;通识课堂培养的跨界视野,让她能从口岸经济的视角理解财政政策的深意;书院“家文化”孕育的共情之心,让他始终以真诚对待每一位办事群众。
有人问他“跨越三千里值得吗?”他总会望着往来不息的口岸说:“看到这里的货物走向世界,看老乡们领到补贴时的笑容,就知道所有跋涉都有意义。”从校园课堂的笔记到霍尔果斯的财政岗位,从校园里的实践参与者到边疆的志愿奉献者,身份在变,但母校赋予的严谨、热忱与担当从未改变。
青春的厚度,要用脚步丈量;人生的价值,要以奉献书写。未来,他会继续以志愿者的身份,在霍尔果斯的财政岗位上踏实前行,把母校的教诲化作扎根边疆的力量,让青春之花在国门热土上,绽放出最坚定的光彩。
撰稿:王志雄
供稿: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
摄影:王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