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

教与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与学 > 正文

【学术讲座】价值照进现实 哲学引领人生--与李德顺教授围炉夜话 共探青年人生的“立”与“得”

发布时间:2025-09-24阅读数:

秋夜微凉,思想炽热。9月22日19:00-20:00,上河书院206开展了一场由名师课堂办公室、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白燕书院联动举办的第71期围炉夜谈。本次活动特别荣幸邀请到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老师为主讲嘉宾,与在场青年学子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生价值、哲学思维与时代精神的深度对话。主持人李笑晓老师以温润知性的风格,串联起整场活动的思想脉络,与同学们一起探寻人生价值里的

开宗明义:从主体性叩响价值哲学之门

活动伊始,李德顺教授从“主体性”这一贯穿其学术生涯的关键概念切入。他没有使用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以平实近人的语言,引导同学们思考一个根本问题:价值从何而来?

“价值并非事物固有的属性,而是相对于特定主体的需要和意义而存在的。李教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道,吃饭这件事,对于饥饿的人具有极高的价值,但对于已经饱腹的人,价值就大大降低了。这里的饥与饱,就是主体状态的变化,直接决定了价值的大小。”随后李教授深刻辨析了“主体性”与常被误解的“主观性”之别。主观性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特征,而主体性则是一个更完整、更丰富的概念。李教授为同学们阐述了他的“三重生命”理论,指出人总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背景中活动,因此价值判断不能脱离主体的社会环境。这一视角,打破了将人简单理解为“肉体与精神”的传统二元认知,让同学们对“主体性”有了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在场有同学们疑惑,强调“主体性”的实践意义何在?李教授的答案简洁有力:“归根结底,就是要把人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人自己。”他指出,任何价值判断,无论是是非、善恶、得失,其最终的依据和责任的承担者都应是主体自身,而不能被某种抽象的“神谕”或永恒的“真理”所替代。这一观点,为其“人民主体论”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也让哲学从高阁走入现实,与每个人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担当紧密相连。

破局之道: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应对多元世界

当话题转向当今动荡变革、价值多元甚至冲突的世界格局时,李德顺教授展现了一位哲学家的深刻洞察与宏大视野。他首先批判了在国际关系与价值领域中依然残存的“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丛林思维。“世界上很多问题不是真理问题,而是价值观问题。真理是一元的,我们追求对世界正确的认识;但价值是多元的,应当允许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合理需求。”针对流行的“零和博弈”思维,李教授指出其根源在于对“资源稀缺”的单一假设,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恰恰证明,通过合作创造新价值,才是更高级的生存智慧。他以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例,进行了精辟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主体的重要形态,但并非唯一的最高形态。它提示我们,在面对全人类共同关切的事务时,必须超越个体、民族、国家的界限,以整个人类共同体的视角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中国和而不同的智慧,为这个充满分歧的世界提供了新思路。”李教授强调,“和谐,并非追求绝对的同一,而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生共赢的道路。就像下棋,双方都想赢(价值观冲突),但可以在共同的规则下公平竞技,这本身就是一种和谐。”这番论述,为青年学子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和价值观碰撞中,提供了一种清醒而坚定的思想指引。

思维淬炼:将哲学化为“看清楚、想透彻、讲明白”的日常功夫

哲学不应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思维方式的锤炼。如何将抽象的哲学转化为青年学子可感可用的成长“导航仪”?李德顺教授分享了他教学实践的精华之一——“看清楚、想透彻、讲明白”这九个字的哲学思维箴言。他结合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学实践,详细介绍了旨在训练批判性思维的“三阶段观察法”。实地观察:学生带着问题走入现实,旨在训练精准的观察力和事实把握能力。如李教授曾给班里每一位同学的公交卡里充100元,支持学生出去看,观察社会现象,回来课堂上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见闻,接受师生的各种追问;文本观察:阅读经典或热点文章,撰写心得并相互评议,锻炼文本解读与逻辑分析能力;案例观察:针对有争议的现实案例进行独立分析、判断并撰写报告,模拟项目论证,全面提升综合思辨与表达能力。课程结束后,同学们最大的收获是意识到,没看清楚不要乱说,没想明白不要乱下结论,说不明白就说明自己还没想透。李教授说,这个过程本质是培养一种谨慎、严谨、负责任的思维习惯,而且这三个阶段其实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自我批判过程,能够不断带领同学们看清问题本质。

为了让理论更鲜活,他讲述了“向非洲卖鞋”的经典案例:两个调查员看到同一现象——“非洲人不穿鞋”,却得出“毫无市场”和“市场巨大”两种相反结论。李教授点破关键:问题不在于现象本身,而在于调查者是否具备“问题意识”,能否看到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潜在可能性。哲学思维就是帮你找到真问题,而不是拿着现成的答案去套世界。

炉边问答:在思辨碰撞中深化理解

在互动环节,学子们争相提问,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有同学针对“权利与责任统一”的现实挑战发问:“如果权利由自我界定,是否会有人只主张权利而逃避责任?”李教授赞赏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权利与责任的界定并非纯主观,而是在社会共同体中通过协商、规范(如法律、道德)逐步形成的。极端个人主义将权利等同于“特权”,只享权利不负责任,或只担责任而无权利的“负权”,都是主体的“异化”。他举了美国同性恋参军、殖民历史赔偿等例子,说明权利与责任分离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强调健康的个体与社群关系,必然是权利与责任相辅相成的。面对学生对具体的大学生责任与权利的追问,李教授用晋中信息学院给同学们提供的各种丰富的福利与服务举例,这是学生能够享受的权利,但同学们也要遵循这个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同时,辅以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华为公司股权激励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等例子,以深入浅出以小见大的方式,将深奥的哲学理念化为利于理解的知识,让同学们如沐春风。

寄语未来:守住“立与得的统一”

活动临近尾声,一位同学请李教授用一句话寄语青年。李德顺教授沉思片刻,坚定而恳切地说:“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把握立与得,做一个能够自觉认知权利、勇于担当责任、善于履行责任的人。”

这句朴素的寄语,凝聚了他对价值哲学数十年的思考,也承载了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望。它意味着,真正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责任能力的提升。

一小时的思想盛宴很快过去,但哲学的余韵仍在萦绕。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拢交流,久久不愿离去。这场围炉夜话,不仅让哲学从象牙塔走入烟火人间,照亮了青年学子的前行之路,更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独立思考和价值担当的种子。未来的价值篇章,正等待这一代青年用坚实的行动去执笔书写。

【学生感悟】

听李教授讲哲学,彻底打破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刻板印象。原来哲学离我们这么近,它就像一盏灯,帮我们看清生活的方向,做好每一次重要选择。

——审计2401 冯宇翔

供稿: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