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17:00,毣谷书院不限时会客厅内,一场以《AI未来》为焦点的深度读书会正在展开。杨毅鹏老师与三位异科同学们,围绕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文明这一命题,展开了跨视角的思想碰撞。

读书会开场,杨老师没有直接介绍书本,而是抛出了一个开放问题:“如果AI真的拥有未来,人类的角色是什么?”以此为引,他逐步切入由李开复所著的《AI未来》——一本从宏观架构到微观伦理全面剖析人工智能的战略读本。他指出,该书不仅预测了技术演进路线,更严肃审视了AI在社会公平、就业结构和人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深层冲击。
随后的共读环节,同学们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多元质疑。刘洋同学关注“算法正义”:“如果AI裁判比人类更精准,法院是否会沦为算力的附庸?”而申世杰同学则对“诊断AI”提出忧虑:“当机器掌握生杀大权,医生的专业性该如何重新定义?”这些提问不仅紧扣书中“伦理滞后性”议题,也折射出年轻一代对技术文明的批判性思考。

杨老师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AI未来》所提出的“三阶段认知模型”中寻找框架——技术适应、社会重构与哲学反思。他强调,真正的AI素养不是被动接受技术,而是培养一种“清醒拥抱”的能力:既能活用AI增强人类效能,又不丧失对价值主权的掌控。

活动尾声,同学们以“与两年后的自己对话”的形式,尝试具象化技术洪流中的个人定位。有的选择成为“AI伦理设计师”,有的立志推动“普惠AI教育”。杨老师最后总结道:“《AI未来》的真正目的,不是给我们答案,而是让我们在人工智能席卷而来的时代,仍能清醒地提问——我们想要怎样的未来?”
本次读书会并未停留在技术乐观主义或悲观论调的表面争论,而是深入至治理模型、人文精神与认知重构的交叉地带,引导三位异科同学对“如何在AI时代做一个人”的持续思考。
撰稿:杨毅鹏
摄影:杨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