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

教与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与学 > 正文

【学术交流】取实践“真经”赋能课教育教学 ——苗迎春 张杏利老师参加2025公益人年会

发布时间:2025-08-30阅读数:

2025年8月28日,“晋善尽美 同心同行——2025公益人年会暨鸿鹄+山西基金会伙伴交流活动”在山西太原山西财经大学学术交流中心盛大启幕。晋中信息学院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的苗迎春和张杏利应邀参加,沉浸式融入这场聚焦公益生态建设的行业盛会,为后续教学科研与公益实践融合积累宝贵经验。

本次公益人年会由浙江锦江公益基金会和山西省娴院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以“平台赋能公益、资源激活生态”为核心理念,旨在破解山西公益慈善事业面临的专业能力薄弱、资源缺乏、生态不完善三重困境,推动公益组织从“活动执行”向“生态构建”转型,助力山西公益实现“被动承接”到“主动创新”的跨越。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公益实践需求,为本次年会赋予了独特的地域价值与现实意义。

会议议程紧凑高效,涵盖开幕式、主旨发言、本土经验分享、他山之石交流、“真知灼见”专题分享及“晋善晋美”公益平台启动仪式等环节,多角度呈现公益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

在主旨发言环节,专家学者围绕“从做公益活动到设计公益产品”“企业资源对接的精准匹配与长效维护”“数说山西公益的机遇与挑战”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张杏利老师结合《社会学概论》课程,重点关注公益产品设计与社会需求匹配的逻辑,她表示:“将公益活动转化为标准化、可持续的公益产品,是提升公益效能的关键,这一过程与社会学中社会结构优化的理论高度契合,未来可将此类案例融入课堂,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此外,山西省娴院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乔运鸿对《山西省慈善事业发展报告》的解读也成为张杏利老师关注的重点,乔理事长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全面呈现山西公益的区域公益政策环境、面临困境及发展趋势。张杏利老师表示,这些内容与《社会学概论》中社会治理、社会组织发展、社会资源配置等章节的理论高度契合,后续可将报告中的地域化案例与数据转化为课程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社会学理论在区域公益实践中的应用,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苗迎春老师则聚焦社会保障与公益事业的协同发展,在“从健康防线到幸福托底的区域发展实践案例”“寻救山西尘肺家庭”等分享环节中,认真记录爱德基金会、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等机构的实践经验。他指出:“尘肺家庭帮扶、区域健康保障等公益项目,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其精准识别帮扶对象、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长效服务机制的模式,可为《社会保障学》课程中社会救助、补充保障章节提供鲜活案例,助力学生理解社会保障与公益慈善的协同发力点。”

在“本土经验”与“他山之石”环节,来自山西本地公益机构的代表分享了盐湖区志愿者协会、天龙救援队等组织的实践探索,浙江锦江公益基金会、壹基金等省外机构则带来了资源动员、县域公益生态构建的先进经验。两位老师积极与参会嘉宾交流,围绕“公益人才培养与回流机制”“高校与公益机构合作路径”等议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与公益机构的实践需求结合,为山西公益生态建设注入智力支持。

在“真知灼见”专题分享中,“如何通过月捐获得可持续发展资源”“AI赋能文物守护者”等创新议题引发广泛关注。张杏利老师对AI技术在公益领域的应用兴趣浓厚,她认为:“科技赋能公益是未来趋势,AI技术不仅能提升公益效率,更能拓宽公众参与公益的渠道,这一现象可纳入社会学社会变迁的教学范畴,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对公益模式、社会参与方式的影响”。苗迎春老师则关注公益可持续性问题,他表示:“月捐模式为公益组织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与社会保障体系中多方筹资、长效保障的原则相通,未来可研究公益筹资模式与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共性与差异,为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

同时,在热烈的会场氛围中,“晋善晋美”公益平台启动仪式如期举行,标志着山西公益资源整合与生态构建迈入新阶段。苗迎春、张杏利老师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并表示将持续关注平台发展,探索如何依托平台推动高校与公益机构的合作,如开展学生社会实践、联合开展社会保障领域的课题研究等,实现教学、科研与公益实践的深度融合。

此次参会,不仅让两位老师获取了公益行业前沿动态与实践案例,更为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的相关课程改革、科研方向拓展及校企(公益机构)合作搭建了桥梁。未来,学院将继续鼓励教师走出校园、深入实践,将行业前沿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更多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依托学科优势为公益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贡献高校力量。

撰稿:张杏利 苗迎春